穩定幣鏈上支付,清算 Web2 思維 2008 年,金融危機的陰影下,比特幣收穫第一批對法幣系統失望的普通用戶,走出加密朋克的小眾社群。 與之同時,FinTech (金融科技)一詞也從 08 年漸變流行,幾乎和比特幣同期,這可能是湊巧。 還可以更巧,2013 年,比特幣第一個牛市來臨,價格突破 1000 美元,#FinTech 也開始主流化,當時風光的 Wirecard 和 P2P 日後隕落,餘額寶定義互聯網時代的收益系統, 推特創始人 Jack 新支付方案 Square 估值突破 60 億美元。 這並不是人為製造,從 1971 年以來,黃金價格和美債規模增長率幾乎同步 8.8% v.s 8.7%,黃金美元之後是石油美元,新能源美元會是穩定幣嗎? 在監管看來,Fintech 是銀行業的救贖,用互聯網的思維重做或者補充金融體系,希望在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中再造一個互聯網化的金融體系。 從支付領域入手,成為全世界的共識,收單、聚合、P2P、跨境結算,以及小貸業務,跨越邊界和混業經營,造就了無盡的繁榮或危機。 可惜,無心插柳柳成蔭,真正在改變銀行和背後的傳統金融體系的是區塊鏈實踐,從邊緣到主流化,一切發生在監管之外。 圖片說明:支付系統進化 圖片來源:@zuoyeweb3 ## 支付根植於代碼而非財務 收益型穩定幣以 USDT 進行分紅為成熟期判斷標誌。 支付,在過去的數百年間,都是以銀行業為核心運行,一切的電子化、數字化或互聯網化,都是為銀行業添磚加瓦,直至區塊鏈的出現。 區塊鏈,尤其是穩定幣塑造了一個被顛倒的世界,把支付、清算和結算的順序完全逆轉,只有確認可進行清結算,才能完成支付流程。 在傳統的銀行體系內,支付問題本質上是前端轉賬和後端清算的二分流程,銀行業處於絕對的中心。 在 Fintech 思維下,支付流程是聚合和 B 端服務業,互聯網的獲客思維要求不放過任何收單流量,流量決定 Fintech 企業面對銀行的底氣,Fake it till Make it,網聯和保證金都是被接納的最終結果。 在區塊鏈的思維下,USDT 等穩定幣系統,#Tron 作為最早的穩定幣 L1,以太坊作為大額清結算系統,實現了本該由互聯網實現的“可編程性”。 互不聯網是平臺跑馬圈地的外在表現,核心是美元的互聯網化程度不足,觸網永遠只是法幣體系的補充,...
查看原文
1.67萬
0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